须知积阴在内,生有微热,积阴一化,热自消亡,此处下手,便是高一着法。浮脉主风、洪脉主火、实脉主热、数脉主热、紧脉主寒、滑脉主痰、沉脉属阴、迟脉属寒、细脉不足、微脉不足、虚脉不足、弱脉不足。
予观古人称用药如用兵。 饮安此按,发明阳衰阴盛,后又指出,亏者,亏肾中之阳,肾虚是肾中之阳虚。
病之当服,附子、大黄、砒霜,皆是至宝。即有吐泻,定是失于表散。
湿为太阴之本气,湿为阴邪,一切外邪至此,即从本气而化为病者俱多,亦有不从本气而从中化为病者亦多。有病而始面青,则为肝病。
此段此理说待如吴钩出匣,寒光逼人,病者若见此书,熟读百回,右当百贴清凉饮,定点勿药有喜。予为之括其要,统以外感、内伤两法判之,易于明白了然。
此病上吐下泻,理应着重太阴,其所以用五苓者,盖以吐泻之病,无小便也。此有余之候,并非久病亡阳可比。